張光祖院長著
做過小兒斜頸的物理治療師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小朋友做復健的時候哭聲震天,又踹又扭,抵死不從,活像受罪似的。我從實習的時候就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為啥小朋友要哭成這樣呢?做復健有這麼可怕嗎?
所謂的小兒斜頸主因是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等肌肉因故拉傷,形成肌肉纖維僵緊或節塊,因此復健的方法主要是按摩和拉筋,把節塊揉散,肌肉拉長。小朋友的脖子就可以回復正常的角度,也不會發生長大後歪脖子或臉嘴偏移的後遺症。既然小朋友只是接受按摩和拉筋,為甚麼會哭成那樣呢。
經過觀察研究之後,終於發現小朋友為什麼會哭了。我們若設身處地的模擬一下小朋友的經歷,就會了解。小朋友被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被放到一個陌生的治療床,旁邊的環境是那麼的吵雜紛亂,裝潢又不漂亮,瞄一下媽媽,媽媽的眼神也流露著不安,旁邊走過來一個穿著白袍的人,眼神冷漠,或是帶著皮笑肉不笑的微笑,見到這場景,任誰也都會緊張。接下來發生的事更不得了,穿白袍的阿姨或叔叔坐下來,在頭的上方,竟然還伸出了大大的手抓住自己小小軟軟還沒長硬的頭。然後粗大的手指在粉嫩的脖子上粗暴的按摩,好可怕,三不五時沒通知一聲,還突然把脖子扭到一邊去,相當的嚇人,身為嬰兒,該用哭聲表達驚恐和抗議了吧。用力哭了一會兒,竟然沒人理,繼續轉脖子,想要轉回來,卻又被強制固定,而且白袍怪怪叔的手更用力了,小朋友也哭的更用力了。哭著哭著怎麼聽到其他嬰兒的哭聲呢?張開眼睛一看,怪怪不得了,怎麼面前也有一個小朋友正用力哭著,哭聲代表了嬰兒的體力,這可不能輸人,哭的更用力。
這就是嬰兒面臨的景況,對嬰兒來說,治療師的手很大,抓住頭久了之後很熱,超不舒服的。熱了會出汗,整顆頭滑滑的,治療師容易加大手力,以免脖子滑掉,但是嬰兒的腦袋壓力就很大,很不舒服(不信找個人在自己頭上試試)。而且頭被強制固定住,在不懂得聽話的嬰兒身上,不會接受被強制這件事,綜合起來就是放聲大哭啦。特別是在尖峰時段,一張床上可能擠了3、4組人馬,大家一起哭,很有互相激勵的效果。
對治療師而言,也是很辛苦的,畢竟全力放聲的嬰兒就在自己的耳朵邊上,很難過,如果3個嬰兒一起哭,那種共鳴的效果更是驚人。為了把握時間(院所不會容許花太多時間在1對1上),所以總是要到小朋友哭到快沒氣的時候,才會讓媽媽抱起安撫一下,等大哭轉為抽慉後,再繼續拉筋,繼續大哭。
我認為不應該是這樣的,我決定做出改變。
第一個想法,按摩不應該痛。
第二個想法,拉筋也不應該痛。
第三個想法,躺在床上不應該恐慌。
果然,成功了。從家長抱著小朋友進來開始,大人們要和樂融融的互相微笑招呼,讓小朋友不覺得準備接受酷刑,而是來到一個大家都很開心的地方。再來將骨科的軟組織鬆動術應用在嬰兒的肌肉上,將力量降到適當的程度,效果很好。拉筋的動作慢慢帶,硬拉只會引起嬰兒的反抗與掙扎,而且要用吸引小朋友的物品”諄諄善誘”。當嬰兒反抗的時候,不要強制她,讓她覺得她是自由的,就不會有恐懼。當然,還有個重要因子,就是一堆聲光玩具和媽媽唱歌跳舞的哄騙,這樣才能完成艱鉅的任務。
小朋友的斜頸,如此這般,就可以”談笑用兵”的進行療程,有的人或許會覺得這樣的治療不夠”辛辣”,效果會不會打折。這樣說吧,小兒斜頸的療程需要很長的時間,依病情不同約需3個月到1年,急不來,與其讓孩子從小長期 (每天哦) 處在憤怒驚恐的情緒中,學會被騙 (治療師耍詐,有時候要先往沒問題的方向轉脖子,等小朋友上鉤抵抗時,再快速反轉到真正要治療的方向。像不像獵殺紅色十月的瘋狂伊凡。) 和反抗 (嬰兒會自行發展出吐口水、踹媽媽、哭到沒氣、噎到等防衛機制,很令人嘆為觀止。),還擔心脖子肌肉會不會在抗拒中鍛練的更壯更緊,倒不如讓孩子在溫馨中成長,讓每一下治療都有效果 (雖然可能在溫柔中打了一點折扣)。
最後要說,要完成這個艱鉅任務,還有一些要件,除了治療師本人不能長的太嚇人以致於嬰兒心情無法平復之外,一定得是第一次接受斜頸復健,在嘻嘻哈哈中建立良好關係,如果已經被”嚇”過了,一看到白袍就哭,一放到床上就知道要發生甚麼事,以後就很難不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