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Single Service

5個常見運動傷害迷思:正確治療比你想的更關鍵

 

摘要:

肌肉骨骼受傷後,只靠運動復健就能恢復健康嗎?本文帶你深入了解治療背後的關鍵差異,解答為什麼有些人恢復良好、有些人卻問題加劇。專業評估與正確的治療策略,是避免長期疼痛與復發的關鍵!

------------------------------------------------------------------------------------------------

為什麼肌肉骨骼受傷不能只靠運動?

很多人認為只要多做運動、強化肌力,就能改善所有肌肉骨骼的問題。然而,實際上並非所有受傷都能靠運動自癒。例如,韌帶拉傷、肌肉撕裂、關節軟骨損傷等,若缺乏正確的評估檢查與治療,反而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遺症。尤其是專業運動員,若沒有經過完整的復健治療與預防策略,很容易影響運動表現,因傷被迫退役。

 

不當運動可能讓傷更嚴重

許多患者在受傷後,依然堅持自我訓練或參與高強度運動,期待透過動作修正與肌力訓練改善症狀。

但在臨床上,這樣的行為常常導致病情惡化。受傷後的身體結構不穩定或有沾黏等問題,並非單靠運動能處理,反而容易造成關節額外磨損,甚至引發新的疼痛問題。

 

徒手治療與運動處方的最佳組合

根據研究顯示,受傷後搭配徒手治療能更快恢復日常生活及回到運動場上,例如在腳踝扭傷的案例中,若能搭配徒手治療(如筋膜軟組織放鬆術、關節鬆動術),能更有效改善疼痛、增進穩定性與活動範圍,避免未來反覆扭傷。

因此,在肌肉骨骼傷害的處理上,應經由專業評估檢查找出受傷問題來源,藉由徒手物理治療介入,而非繼續訓練肌群。

 

相同關節,不同傷害,治療方式也不同

 

舉例來說,膝蓋是一個常見的傷害部位,但不同傷害卻有不同的治療需求。

膝蓋常見的十字韌帶受傷,是很多實證醫學證實需要透過腿部的肌力訓練來彌補十字韌帶受傷後的不足,而退化性關節炎也是需要透過腿部的肌力訓練來彌補不足。

但是,這兩者膝關節問題,

一樣是肌力訓練但訓練的部位與策略卻是截然不同。

所以適當的運動對於健康狀態的人可能像是吃保健食品一樣,

但對於有肌肉骨骼傷害的人而言,可能要把運動當作是一種藥物,

也是需要透過專業的醫療人員才能給予最適當的運動處方。

 

重視每一次受傷,及早接受正確治療

 

受傷是一種身體給出的警訊,提醒我們某些部位正在過度使用或已有潛在問題。

與其輕忽疼痛、拖延就醫,不如儘早接受專業評估與適當的治療,才能有效預防日後的復發或惡化。

專業物理治療師不僅提供正確判斷,也能提供適合患者的運動處方與治療計畫,協助你真正從傷害中恢復。

 

結論

肌肉骨骼受傷不是一個簡單的「靠運動就好」的問題,而是一場需要專業評估與專業徒手治療的過程。

唯有了解自身的傷害類型,搭配徒手治療與適當運動訓練,才能真正擺脫疼痛,恢復到理想的生活與運動狀態。